【宣基(坪石)】有時限下 重拾人本教育真諦 容許慢教與慢學

media20160009-1

轉載:2017/09/26《Oh!爸媽 – 本地升學/升小攻略》

【宣基(坪石)】有時限下 重拾人本教育真諦 容許慢教與慢學

當很多家長不住尋找 Happy School(愉快學習學校),一直被標籤屬這類型的學校--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(坪石)明年將是最後一屆辦一年級,完成其「有時限小學」的任務。

去年一年級的三班增至今年度的九班,一直受外界關注,究竟學校是否可以應付突如其來的學生?區詠恩校長胸有成竹,推行「校中校」管理,令老師各自集中一樓層的學生,扶助其學習與成長。

早有心理準備只收四屆的學生,因此,目標明確,就是每個年級的學生也有足夠的關顧,最後聚焦在高小的升學明確,六年教育令學生理解生命價值、培養閱讀興趣,以及服務學校置身的社區,建立與社會的聯繫:先容許初小,教師可慢教,學生能慢學。

她的辦學手法,根本不用甚麼 Happy School 標籤,這正是大家遺忘了的人本教育真諦。

「校中校」概念 有效管理

於 2015年創校(46校網,同時收取來自34和48校網學童),主要為應付觀塘區學額短暫上升而辦學的「有時限小學」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(坪石)(下稱宣基二),根據班級編制,學校共有二十四個班房:今年度一年級班數為九班,二、三年級各三班,合共十五班,亦意味着明年最後一屆小一派位,仍有空間開九班。

教育局按班比例給予三十教師,照顧十五班學生。而區校長將全校師生歸入「信、望、愛」三家,分置三樓層,每層各班學生,主要由九至十位不同年資的老師授課,並且長駐該樓層,從管理角度,既方便老師開「級別會」,亦令每位老師都同樣熟悉全層的學生的學習情況,以及個性——這個「校中校」概念,先妥善解決今年度額外新開的小一班數,令學生有足夠的關顧。

區詠恩校長表示,現時剛新聘任的老師,不乏他校資深教師,今年五月已到任做「影子學習」,亦步亦趨跟着每位學生上每一堂,九月才正式授課:「我要他們知道學生整體學習進度,認識 SK2的文化……我問老師感受,有人說,終於感受到一個學生,由早至下午上堂的感受,上到第三堂已經很累--正正是他們體驗過全日制的學生生活,便懂得調節自己的課堂授課模式。」

靈活課堂教學策略

一年級的數學堂,招敬斯老師設計了一些故事,讓學生投入角色數兩位數;看似很淺的內容,他直言尚在開學初階段,各孩子來自不同幼稚園,程度各異,因此先從基本內容入手,溫故知新。而區校長課後補充,開學首重培養小一學生常規概念:坐好,眼睛專注老師黑板上的指令、講解;學校屬活動教學模式,不過,課堂策略則由老師決定:是否需要分組坐,還是傳統面向老師聽講,她覺得老師應按學生狀況,由自己決定。「我相信老師的專業判斷。有些老師是前半堂屬講授式,後半堂想用小組學習,便教孩子移枱……可以一堂發生,亦可分階段逐步發生。

在課堂內,學生不時以拍掌,以一致的節奏回應老師的問題,而老師亦用這種手法,管理秩序,加強學生專注力:這是聲情教學,同時提醒、鼓勵學生的正面行為,會集體拍手稱讚;並且用掌聲和議回應老師問題。

數數目,玩「收賣佬」遊戲,當中同時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,不單純從學術角度考慮課堂策略,乃有別傳統教學的改變。老師因應「大班」施教調節進度,以及同輩之間合作解決學習差異:「有些能力弱的學生,會觀察身邊同學,所以,合作學習可以做到照顧學習差異。而沒有負面比較,同學之間感情好好,會互相合作,一起完成任務。」

學校乃「粵教中」,用繪本教學,編寫校本課程,更能配合每個單元的主題需要,而小朋友亦浸淫不同有趣,而文字優美的故事,更能培養閱讀興趣和能力。

銳意推動校內閱讀風氣,教學策略之一,是不用教科書,選用圖書教學,配合將軍澳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已施行十年多年,根據謝錫金教授「高效識字法」可說是本地著名的中文課程,學校以此編訂校本課程,翻開教材文本,題型直接、用字簡潔,排版亦然,有別坊間教科書。

不是 Happy School 學術有要求

宣基(坪石)校政其中一個特色,是小一、二不設測考時間表,教師毋須趕及在校曆表所編定的限期前擬訂試卷,更不用為趕進度而授課。若教師發現學生未完全掌握課文內容,可即時調校教學進度;教師每完成一兩課,便以工作紙作一次小評估,各科評估日子亦會分散,免學生承受短時間內溫習大量內容的壓力。

教學的難度在於照顧學習差異。普遍教學需要趕進度,致令每班各有學習差異、進度,教師得面對學期終結前的進度,不得不「為教而教」:「我常常跟老師說,教不完,慢慢教,因為我們沒有總結性評估,因此可以延遲(教學內容)。教育是甚麼?不是教了多少,而是問學生學了多少。

各學科每教一個單元都有「進展性評估」,讓家長實際掌握子女的進度。而每教完一個單元,有評估工作紙,對家長來說可算是「暗號」:即今天要溫習,明天要評估(即小測):次數多,內容少,令教師可因應學生能力調整教學進度,有相當彈性:「教師教得慢,學生都可以學得慢,不代表他們學不到甚麼。「我們沒有考試。其他學校的考試,需要在考前教完指定的書(範圍),學生得『一次過』考畢所有內容。」區校長不諱言,家長帶着坊間對「Happy School」的期望而來,覺得子女應該無功課、測驗,自己不用課後「跟功課」,不想家長有種對「 Happy School」 的印象,與學校的要求有錯摸:實際上,宣基二是用適合學生進程,照顧學習差異方式,製訂教學方法,「我們對學生有要求,希望他們有動力,引發學習能量--學術,我們在手冊上是有一項『溫習』的『功課』,要求學生將當天所學溫習。」

至於三、四年級,便開始幫助學生面對下一步高小的呈分試,這個過度期,既有按階段的「進展性評估」,同時多了中英數的「總結性評估」,令學生感受考試,慢慢學習面對高小的公開試。「我們常用循序漸進方式,所以,一、二年級一定是讓他們適應。」

而對學生的品格亦有要求:「每天早上踏入校門,學生見到我,老師一定要敬禮--九十度鞠躬,是揹着書包做。其他街坊,甚至現職有老師,未做我們老師前,住在附近,他覺得很特別……最後,他來了我校做老師。我們對學生的品德是有高要求,絕不鬆散。」

去年舉辦的「夜光書香營」活動,家長與子女在圖書館夜宿,一同做不同閱讀有關的活動:繪本故事小劇場,親子共讀等,既培養孩子閱讀興趣,同時也增加家長與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。好些重視閱讀的學校,像英華小學、大埔舊墟公立學校(寶湖道)也曾辦相類活動。而校內有擔任故事媽媽的家長,積極與學校推動閱讀氣氛;亦有書店老闆,本身也是閱讀推廣人,義務到校為孩子說故事……這可說是校長所說「做好的事情,很自然會有人幫」。

小一、二的成績表共十二頁,既沒有分數,也沒有名次,卻分為「學生版」和「家長版」。「學生版」每科分項表現以貼紙代替分數,令初小學生看得明白自己的能力如何,像中文科共分「閱讀、聆聽、說話、寫作」部分,家長日時,孩子是跟家長一起貼貼紙,從貼紙數量理解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;至於「家長版」則集合學生全年各科的評估工作紙,每科分項亦只以文字描述,讓家長了解子女的學習進程。

社區學校 服務街坊

辦學再出色,也屬「有時限」,有否覺得可惜?區校長肯定的說,接手學校已知「有時限」,早有心理準備只收四屆學生,亦知學校身處已有四十五年歷史的坪石村,因此,希望學校可與社區聯繫,學生可走入社區服務,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,因此,她善用社區資源,學生會到附近的圖書館上課,更重要是不時安排活動,讓學生為區內長者服務:「只因為我們有時限,更需要教好每節課。而較其他學校好處,是我們現在可集中精神照顧低年級學生,待他們四至六年級屬另一成長階段,我們便集中幫學生面對公開試……普遍學校,教師是教『一高一低』,亦得照顧,放多些資源給升中那批學生,而我們學校的優勢,則可以由一年級開始聚焦照顧學生。」

由校園開始,學生要學自理,每次午飯後自行清洗餐具:「要幫忙夾毛巾,都是練習小手肌……接着照顧學校,我們有『泡泡日』,學生需要清潔校園,我沒有買小一點的掃帚,是兩位小朋友要互相幫忙;蹲身抹地,抹欄杆,甚麼都要做。」

訪問完結,區校長輕輕跟記者提出這個要求:「可否不要再形容學校做『短命校』呀?其實,有好些小朋友真的問我甚麼是『短命』,知道意思會覺得不開心……」學校有時限,然而,能真正做到尊重兒童發展進程,聽懂他們的心聲的人本教育,有幾多教育界人士,家長真正了解當中的真諦?

學校生命雖短,不過,這四屆學生受的春風化雨,可是滋養其悠長生命?而不是做功課奴隸的集體回憶。

學校是屬於小朋友的,因此,每人也各斯其職,區校長說,由學生清潔校園很重要,除了加強自理能力,亦更懂珍惜學校環境,自己是屬於當中的一部分。

基督少年軍的導師都是義務的,原本各不相識,當中有家庭主婦、警察、消防員、老師、會計、工程師、教育學院學生、教會人士,一同參與義務工作,為的是讓孩子從小建立正向、堅毅、團隊(team work)生命。

學校雖屬舊式「火柴盒」學校,不過校內每個地方的布置,區校長也細心考慮:譬如圖書館,特別設於大門旁,方便學生隨時也可入內閱讀,也是培養學校閱讀氣氛的策略之一。

撰文、攝影:羅惠儀
部分照片:受訪學校提供
攝錄、剪接:鄧婉婷

 

Comments are closed.